残缺中的和谐可能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这些,有效的管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很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居住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动物们并不领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去。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混浊的气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进行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会因为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它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仅以公司电话私用为例,70%的电话可能被私人占用,领导若想根除的话,可能先要被根除。倒不如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培育自我净化能力
然而,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是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落空?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
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组织中的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存在,管理的重心是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而能力差的员工又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全都是优秀的精英分子,那么,不可能出现相互抵消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原理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容忍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其次,管理者还应学会巧妙利用组织成员之间素质的落差性。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把优秀的人才汇聚在组织里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反而能起到中和作用”——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屋太一先生在《组织的盛衰》中写到的一段话。(上)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