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文化情商,通常让人想到的是情商,那么这两者有何不同呢?
“高情商的人善于抓住人性和情感的脉络,并了解造成人和人差异的因素,从而更好地跟人打交道、产生情感和共鸣。”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里思教授说,“高文化情商的人则会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进行梳理,分辨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哪些只对特定的群体或个人起作用,还有哪些既非共性也非个性,等等。”
柯里思教授认为,文化情商能帮助管理者区分不同文化导致的人类行为、大众的普遍行为习惯和个别人的特殊行为习惯,从而更充分了解所处环境以及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
“可以说文化情商要比情商更进一步。”柯里思教授说,“在更加多元化的商业环境里,管理者不但需要情商,还需要文化情商帮助自己在复杂的地形中找到方向,从而具备驾驭不同文化的能力,并从容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的不同反应。”
柯里思教授将“文化情商”概括为三个要素:头脑、心和身体。“头脑”指的是思考,在于是否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应对新文化的战略;“心”则指有没有采取行动的动机,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勇气;“身体”
则指能不能作出得体、有效的反应。
他曾接触一位外派的美国经理,他服务于一个设计团队,里面有两名德国工程师。当其他团队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时,两名德国工程师屡屡责难,认为这些想法不成熟、不完备。这位美国经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德国人粗鲁而咄咄逼人。
通过对“文化情商”的学习,这位美国经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于,将意见的价值等同于提意见的人的价值,“对人不对事”;而两位德国工程师则能将二者明确分开,“对事不对人”,他们的性格与其说是德国人的性格,不如说是工程师的性格。
“一位情商出色的经理人,可能仅仅会对意见遭受批评的团队成员怀有同情,尽可能调节对工程师行为的自发反应,并营造一种更加宽松的讨论方式。”柯里思教授说,“但如果不能确切了解工程师行为中哪些是独特的,哪些是由文化决定的,就很难知道怎样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也无从得知这样做的难易程度究竟如何。”
文化情商和情商也有共同之处———比如说都要求“思而后行”。柯里思教授说:“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必须暂时延缓我们的判断,不过文化情商较高的人,延迟判断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些人通常也具有很高的情商。”
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很多在自身的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往往难以理解、接受外国文化。而与母体文化有一定游离感的人,则会更自然地观察外国文化,也会下意识地努力去适应。
根据他在60个不同组织中对2000名员工做过的一项研究发现,依据文化情商的差异,人们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变色龙”。“只有5%的管理者是变色龙,他们既有内部人的观点,也能够站在外部看待问题。”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