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民国期间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他从一个小染匠一路奋斗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工业巨匠,陈寿亭的雄才大略和商业智慧让人倾倒。他虽目不识丁,但却胆识过人。他的一些战略战术,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善于运用价格战
启示一 行业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是避免出现价格战中常见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风向标。在日本人藤井的指使下,模范染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市场批量抛货,企图冲垮本土企业,面对恶意挑衅,作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的企业家,宏巨染厂的掌门人陈寿亭没有进行正面反击,而是在第一时间联合当地的主要印染厂,共同制定“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一般情况下,价格战一旦打响,只要有跟进者,就可能形成一发而不可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于行业长远发展来讲是一场灾难。市场领头羊此时必须借助同仇敌忾的势能和累计多年的号召力,将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连横”的对象,建立阶段性的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来犯之“敌”。
启示二 厂商与核心代理商联手,是打乱竞争对手战略部署的最有效手段。“连横”只是宏巨染厂的缓兵之计,毕竟低价格产品对市场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模范染厂来者不善,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四处挖竞争对手的墙角,策动渠道商倒戈。危机时刻,陈寿亭果断采取“合纵”策略,调拨资金支持华东地区核心代理商“吞掉”模范染厂的大批产品,继而向其他地区抛售,这样既减少了宏巨染厂在市场重点覆盖区域的影响,又保证了渠道商的获利空间。
经商讲谋略
在商场上,陈寿亭几次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把产品销路打开。这其中不全是他工厂的技术好、产品质量过关等原因。首先,他重视信息的收集,经常去市场了解行情,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情况;其次,善于借势,例如,在“五-四”运动时期,他拿出四十匹窄幅布让反日游行的学生做广告,提高了其印染厂的知名度;第三,重视营销,请布料商在大饭店吃饭,住高级宾馆,在谈生意之前就给足他们面子,取得心理上的优势;给销售商“反利”、给布铺伙计提成的做法在今天的生意场上更是屡见不鲜。
重技术
陈寿亭对技术非常重视,早先,他还在小染坊当学徒的时候,就很注意“偷师学艺”,没多久就把师傅的技术学到手,最终把要价过高的师傅赶出了家门。成立印染厂时,陈寿亭的合作伙伴是从德国学纺织的洋学生卢家驹,二人土洋结合,开发出独特的染料配方,使产品的质量高于竞争对手;上印染项目时,他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他也舍得拿出工厂未来五年利润的40%换取技术,并以高薪从上海请来技术员,这在当时民族资本家当中是不多见的。
领导有风格
陈寿亭严格管理工人,认为“慈不带兵”。他严于律己,要求厂里的小汽车是为拉客人用的,不能私用;他关心工人,有一回过年,染厂工人每人二十块大洋,这在当时许多工厂只管饭,没有工钱的厂家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他还不顾危险地救过两个抬硫酸的工人,管理过程中,有时骂工人过头时,也会向工人道歉;在竞争激烈,形势不妙的情况下,有人建议他把从上海请来的师傅的工资降下来,或者辞掉,他有从长计议的眼光,停产期间工资仍然照发,保住了师傅,也就保住了东山再起的资本。他总是在生产第一线,与工人同吃一锅饭,看过该剧的人都知道,至今人们还记得那个光着膀子在车间干活的掌柜。他还下过跪,下跪的对象是上海有名的林氏企业的老爷子,自称是为了赔罪,其结果是得到了林家老爷子的赏识,与陈家由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正是这一跪提升了他的人格的魅力。
陈寿亭的“不识字文化”
卢家老爷子看上了陈寿亭的为人和本事,决心出资在青岛办染厂,请陈寿亭任掌柜,儿子卢家驹不服,以为陈寿亭是一个要饭出身的文盲。卢老爷教训儿子说:“……不用说周村,就是在张店,一提起陈寿亭,哪个不翘大拇指?……不错,这陈寿亭是不识字,但不是没文化。光知恩图报这一条,二十四孝不过如此。”
这段言论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陈寿亭是不识字,但不是没文化。”道出了识字和文化的关系,乍看起来,似乎与理不通,但是,实际上是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一般来讲,大家认同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合,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的传播、继承有两种方式,口头的和书面的。在古代,主要靠的是第一种方式,因为,那时的文字不普及甚至没有文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书面文字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多地被使用,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以来,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口头的方式并没有被废止,而且永远也不可能被废止,永远是文化传播、继承的方式之一。
就是到现代,人们从剧院、电视、电台等媒体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陈寿亭虽不识字,但每天都有卢家驹及后来的文起给他读报,
[1] [2] 下一页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