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也要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成都锦江农村初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编者按 明天,“全国工商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将在成都开幕。2003年以来,我市工商部门在全国工商系统率先推出了“城乡一体、工商助力”活动,几年间服务新农村的举措和成果充分显现。我市工商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实际成效?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予以解密。
“执照农民”赚起“休闲”钱 “我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买菜不愁,吃饭不愁……一切都不愁。生活过得自在悠闲,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谈到现在的生活状况,已经70高龄的李荣华大爷的心情比金秋时节的天空还要晴朗。
李大爷是锦江区三圣乡驸马村3组的村民,全家5口人,只有不到两亩的土地,过去家里人靠卖菜、卖花、打工挣钱,一年的纯收入仅3000元左右,而随着锦江区对“江家菜地”的打造,锦江工商局积极响应,从职能出发帮助李大爷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当起了“执照农民”——在家里开了个农家乐,足不出户当起老板,赚起了休闲旅游的钱。从去年10月至今,营业额约6万元,纯利润约3万元,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形,李大爷不禁翘起了大拇指:“刚准备经营农家乐时没有资金、不懂经营。工商局的同志知道后,上门为我们讲解相关的经营知识和政策法规,帮助办理相关证照,还赠送了桌椅、遮阳伞等价值近3000元的经营用品。我们今天的致富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工商同志的帮助。”
红砂村二组村民曾华美,全家四口人,2003年以前,以种植
花卉和蔬菜为主,年收入4000元。2003年10月,曾华美投入2000元,把自家农房按照川西民居风格进行了改造,取名“曾家花园”,并在工商局注册,开始从事农家乐经营,年纯收入一下子达到六七万元。
像李荣华、曾华美这样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民老板在锦江农村还有很多很多……
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 近年来,锦江区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建设新农村,政府职能部门该怎么办呢?锦江工商局把服务“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以登记便农、权益保农、商标助农、监管护农、再就业帮农、结农亲、助农富为重点,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延伸,采用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打造为农民服务的“绿色通道”,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有益探索。
繁荣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优势产业,推动城乡两个市场对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锦江工商局形成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该局制定了扶持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14条措施,降低准入门槛。在三圣乡扶持起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显神通的农村市场主体。鼓励家庭创业,指导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发展乡村个体工商户。“五朵金花”的“执照农民”依托花乡农居从事插花、餐饮、茶社等经营活动,每户每月营业收入达到了上万元。目前,通过家庭创业的方式在“五朵金花”成功运作,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持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
数据链接 1、迄今锦江区持照经营的农民已达600余户。
2、三圣乡当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由2003年的4426元增长到2005年的6080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
[1] [2] 下一页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