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郭云胜,40年来,他从伐木工、护林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上林场的领导岗位。1996年郭云胜开始任场长,10年来,他带领全场职工突破了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困境,使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林茂果丰,百业兴旺的勃勃生机:
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活立木蓄积量从68万立方米增加到200多万立方米;
固定资产从347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
年营业收入从280万元增加到1160万元;
从连年亏损到年创利税200多万元;
职工年人均收入从3800元增加到10,677元……
地,还是那4万多公顷地;人,还是那200多号人。这一串惊人的数字是怎样得来的?其中又饱含着郭云胜多少艰辛、汗水、智慧和胆略?让我们沿着郭云胜坚实的足迹,回顾他和林场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走过的10年创业路。
一
石屏县采伐林场创建于1952年,是云南省红河州惟一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着4万多公顷林地,计划经济时期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60多万立方米木材。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号称“林大头”的森工企业凭着祖宗留下的莽莽森林,比其他行业富裕得多,采伐林场的场名正是那个时代的印证。可是,多年的重采轻造、过度采伐,虽然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却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经济、社会危机。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可采资源的逐渐枯竭,森工企业纷纷陷入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困境,采伐林场当然也难逃劫运。1996年,郭云胜走马上任林场场长时,就面临这样一个衰败的摊子:“独木支撑”的林场经济因为无资源可采而断了财源;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大量的采伐迹地需要更新;职工住房破破烂烂,每人每月二三百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人心浮动,有门路的人都调走了。“那时,小伙子要说个媳妇都难啊!”老职工回忆说。
从小在林区长大的郭云胜,熟悉林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面对重重困难,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沉重。他觉得要使企业走出困境,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改变单一木材生产的老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以林为本,维护生态保资源;强化管理,科学经营增效益;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求发展”的经营发展思路,开始了他的漫漫创业征程。
二
巍巍大山是林场生存的根本,生态建设是务林人的重要使命。郭云胜按照“以林为本”的方针,始终把营林造林、护林防火和科学抚育森林放在首位,将原来的采伐工全部转变为种树人和护林人,在国家和地方未给予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举全场之力,千方百计加强荒山造林、迹地更新和抚育管理。10年下来,原来荒芜的林区又呈现出一派青山绿水的大好风光,抚育间伐材的销售也使林场经济开始复苏。
采伐林场有许多天然更新林地,远看倒也一片葱绿,近看却尽是弯扭的地盘松、小老树和杂草、灌木。郭云胜认为,这样的林地毫无经济价值,生态效益也极有限,就这样弃置不管实在是林地资源的浪费。他决定将这些林地改造成果园。这一举动,在低效林改造尚未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当时,无疑是超前和大胆的。果然,有人向县委、县政府举报郭云胜毁林,从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各种舆论铺天盖地压得郭云胜有口难辩,甚至连妻子也不理解他。“毁林”,这可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啊!当时,人们并不理解郭云胜伐除次生林种上好果林,就像庄稼长得不好铲除重种一样。在压力面前,郭云胜坚持自己认准了的方向不变,可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林场场长,怎能顶得过上级的压力。就在事情将要夭折的时候,幸好县纪委书记赞同郭云胜的做法,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并帮助他做了许多解释说服工作,使他的果园建设得以继续进行。
如今,当人们站在这90多公顷由次生林地改造成的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果园面前,都不得不佩服郭云胜的远见卓识。
低效林地改造成果园的成功,使郭云胜发展经济林的信心大增,一
[1] [2] [3] 下一页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