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宽、刘素娥夫妇养殖观赏鱼已经有十年了,凭着自己的养殖经验,两口子鱼是越养越多,渐渐的把养观赏鱼作为了供孩子念书,全家人吃饭的主要经济来源。本来日子过的是有条不紊,可是最近两口子却碰上点烦心事。
养殖户 刘素娥:“后悔呀,咱家就属于后悔了,现在我也跟那边规规矩矩的多好呀。我是有点后悔,我没往那边去。”
让夫妇俩犯难的不是观赏鱼,而是块地方。这就是石景宽、刘素娥夫妇俩说的那块地方,其实这是块养殖热带观赏鱼的基地,现在已经有350家养殖户在这里集中养殖。夫妇俩就是因为没有进基地养殖观赏鱼而遗憾。
养殖户
刘素娥:“大伙儿在一起,谈谈鱼呀,谁家的品种多、全,都能互相交流一下,完了就是来买鱼的,他必定是养鱼基地,面积大呀,也有这种知名度,人家就都奔那地方去。”
2000年前,达道湾镇出现了数百户玩鱼的人,但规模不大,仅仅停留在庭院养殖。石景宽、刘素娥夫妇俩就是其中的一户。可是短短5年间,一半的养殖户都将家里的鱼池变成了渔场,而这变化却是由2000年一个政策引起的。
黄大叔:“咱们村里头领导说,你们这一家一户的比较散,能不能统一往一块儿凑一凑。”
村主任是挨家挨户的通知,说镇里要建500亩的观赏鱼养殖基地了,每户人家可以租两亩地,每亩每年300元租金,但条件只有一个。
养殖户 刘素娥:“到那边去,必须得养鱼,干别的不行,所以养殖,养鱼基地。”
消息一传出,村子里却没什么动静,家家户户都关起门来算起了自家的小账。
观赏鱼基地养殖户:“合计怕不好使,怕起不来。就是挣钱就整了,不挣钱谁弄那个干啥呀。都看着,都瞅着,是不是那么回事,都瞅着那个意思,挣不着钱,一挣钱就都上手了,你不挣钱都撤了,不就那么回事吗,人都鬼着呢,对不对,都那么回事。”
记者:“当时像你这样观望的人多不多?”
观赏鱼基地养殖户:“多,不少。”
突然要扩大规模,村民们一时手足无措,没养过鱼的不敢养,养过鱼的又怕二次投资,想投入的怕政策变化。村里人都采取观望态度。石景宽、刘素娥夫妇俩觉得自己当时的效益不错,不想二次投入,也就放弃了进基地扩大规模的想法。
养殖户
刘素娥:“我那个地上就不能往那么挪了,自己家的,那边是租的,一年给租地钱,完了我这边我投资这么大,也投资了10来万,就别往那边去了。”
眼看着政策没人响应,这时叫黄永钢的这个人却第一个申请进入基地养殖观赏鱼。建窖取暖上十万元的投入,黄永钢为什么敢轻易出手呢?因为黄永钢的鱼很抢手,不够卖,这就逼着他扩大规模。
基地观赏鱼养殖户
黄永钢:“登门来了,不够卖,客户刚开始的时候,货源争得都吵架,我要这个鱼了,他说我要这个鱼了,那时候货源紧缺。”
黄永钢有20年的养殖经验,庭院养殖束缚了他的手脚,他积累的大量客户根本派不上用场。
基地观赏鱼养殖户 黄永钢:“他同样花那么多车费,路费也花那么多,但是呢,他多带回鱼了,品种多了,他就多赚钱了。”
吃了亏的黄永钢决定进入了基地,养鱼规模从3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他也因此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没见到滚滚钞票的村民还是不赶轻举妄动,零零落落的有50户搬进了基地。
2002年达道湾镇政府为促进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决定在观赏鱼基地前建个观赏鱼交易市场,消息一出马上引起了一个外行人石全成的注意。
石全成:“当时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观赏鱼这个新型产业,可能是里面的利润空间相当大了,作为一个交易市场,它可能也有一定的,甚至不可估量的经济财富。”
看到镇政府建完基地建市场这么大手笔,经商多年的石全成一下嗅到了商机,当年就投资500万元建了个占地17.55亩的市场。市场一建又掀起了一拨农户进基地养鱼的小高潮。刘学平就是2003年5月进入基地的养鱼户,他主要以养殖七彩鱼为主。
记者:“这个小鱼为什么贴妈妈身上?
[1] [2] 下一页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