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村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村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2005年,位于阜蒙县大巴镇西南部的道不歹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仅为1100元,是全省的重点贫困村。2006年4月,道不歹村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通过政府和扶贫部门的推荐和农民的自主选择,确定实施了以肉驴养殖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一年来,全村的肉驴产业走上了规模发展、科学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10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村里的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跨越。
观念更新,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做文章
自从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后,村两委班子便认识到,这是一次实现脱贫致富和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就如何选好项目、尽早脱贫致富,村里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和村民大会,展开了认真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肉驴基地是市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化项目之一,大巴镇是全市肉驴饲养的重点乡镇,道不歹村也有较好的养驴基础,几乎家家都养驴;肉驴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且价格不菲;大巴镇有肉驴交易市场,不会产生销售难题。就这样在充分分析市场行情和本村实际的基础上,最终村里确定了大力发展肉驴生产,打造养驴专业村的发展思路。
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村两委班子随即着手研究落实整村推进扶贫的各项具体工作,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根据贫困户的不同贫困程度,对全村农户进行细化分类,确定了重点扶持对象;按照全村的总体发展思路,制订了具体的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最后,将村民代表大会形成的决议,包括重点扶持对象、资金分配和运作方式等在全村公示七天,得到村民认可后正式生效。
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道不歹村采取“政府监督、市场运作、村民管理”的方式运行,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在肉驴采购过程中,先印制购驴票,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贫困人口发放购驴票。最后,在项目监督监测领导小组的监督下,道不歹村利用整村扶贫资金50万元中的42万元在大巴镇肉驴交易市场统一采购了优质肉驴218头。
打破制约,形成一村一品新格局
要把肉驴产业做大做强,就要打破本地毛驴品种差、个头小、产肉率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为此,村里在县扶贫局和县畜牧局的帮助下,建立起一个高标准的肉驴良种改良站,并引进了三头优良种公驴,对全村的肉驴实施品种改良。改良后的肉驴,体重能够达到300公斤,比传统的草驴增重1倍以上,而且产肉率高、皮重,1头肉驴能卖1200元以上,经济效益大大增加。村两委班子还聘请专家为群众讲解肉驴的饲养和繁育技术,并帮助分析肉驴的市场行情,从而使全村的肉驴产业走上了规模发展、科学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一年来,全村肉驴饲养量由原有的1000头发展到现在的1510头,平均每人1头驴,其中饲养10头驴以上的养殖户就有75户。
围绕市场谋求发展
近几年,驴肉市场行情一路上扬,每公斤售价已上涨到15—17元,驴肉制品和驴皮也一直供不应求。目前,市场上每头肉驴价格上升了500—800元,一头优质肉驴的价格为1800—2800元,养一头基础母驴每年可增加收入1200—1500元。2006年,道不歹村仅养驴一项,人均就增加收入650多元。该村二组村民宋亚军家有5头基础母驴,仅养驴一项就增加纯收入8000多元。肉驴饲养带来的显著效益,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养驴积极性,激发了农民参与肉驴基地建设的热情和干劲,也为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巴镇是全市肉驴饲养第一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肉驴养殖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现在,道不歹村真正融入到了全镇肉驴产业的发展之中,并计划围绕镇上的肉驴交易市场和肉驴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全村的肉驴产业,力争将道不歹村建设成为全市的肉驴饲养第一村。
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带来的是道不歹村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都说:“整村推进扶贫让我们真正尝到了甜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