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外人看来发展势头很猛的民营企业纷纷探讨自己面临的停滞问题。他们关心的话题都惊人的相似: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活力?
目前,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产权不清,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行业结构不合理,成熟市场里的过度竞争,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产业升级困难;急剧扩张以致管理跟不上,企业制度还处于很低阶段,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研发能力尤其薄弱等。
从本世纪初到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民营企业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再一次“创业”。“再次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为企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入智力资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通过运用资本等工具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企业放于符合潮流趋势的发展环境中,寻求良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现在,必须认识到一点,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上档次就要进行资本经营,不能仅靠自身的积累。但是,资本经营与自身积累必须并进,资本经营具有风险性,有泡沫,但不进行资本经营发展就慢。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左右,这一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开始形成相对的规模经济。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间的最原始的积累相比,它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民企的这次创业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诊治中,方法陈旧,家族经营、产权制度改造、智力资本引入、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解决,亟待开拓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整个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国内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不少民营企业失去了高速增长的动力,甚至停滞不前;国际贸易组织的开放,竞争对手增加,市场逐步规范;随着国有企业在不同行业领域有进有退,民企可以进入更多领域。而上市融资渠道拓宽,为资本运作提供了基础。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中国民营企业要历经资金积累和观念转变。与国际企业资本经营的态势相比,中国企业还刚刚起步。经历再次创业,打造国际大船,这一步非走不可。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整体素质能否适应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这中间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是企业品牌的内涵。而对智力资本的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民营企业没有达到的阶段。在此阶段中,企业的制度和管理都应以激发人的工作活力为终极目标。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后劲,关键看职员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观念、创新能力等,因此每个企业要在招聘时严把整体素质关,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并经过团队精神等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形成企业的核心战斗力。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始终保证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制度的保证。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制度的建设。
目前有些企业家和基层领导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认识有个误区,认为民营企业都应该摆脱家族式管理,所有的企业都要搞公司制。但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实现企业制度优化,尝试突破传统企业模式,但并不是都要变成“现代企业”。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不好,有些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小规模的行业就只能选择家族式管理。当然,现代公司的典型形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主要的经营者一般不会是企业的股东。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里,允许多种管理模式的存在。
我们已经不再有“国门”的保护,企业所处的是“跨国时代”。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正面临“多面夹击”的尴尬:一方面,国内各个地区加工业普遍兴起,对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扩张形成压力;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大举入侵,对国内刚刚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冲击很大;还有一方面就是中国迫切需要增加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产业的内需已经日趋饱和,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并不十分理想。民营企业要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走出去”,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在“多面夹击”中必须积极主动地顺势而为,以务实的态度,从各自的企业实际出发,进入国际市场,争取赢得领先一步的从容与“掘得第一桶金”的先发优势。所以,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冲出重围。积极地走出去,“ 拉回来”的是客户与利润。
“再次创业”,路还很长。 选自《市场报》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