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任何产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必须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体系。同时,产业还必须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这是它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工业革命前的数千年间,养马为国家、民游和个人服务,目的是强化他们的机动能力。
在中国古代,马产业的形式主要有3种:
1. 国家政府养马,即建立产权国有的大规模养马场,以确保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
2. 有组织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团体养马,这些团体机构从事马业活动,通常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指向。
3. 个人养马,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任何个人出于自己的情感受好,或者功利目的等都可以养马,除非受到政府或
法律的特别限制。
在现代历史上,中国养马业的沿革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国家政府逐步退出并放弃了它在养马业的传统领导地位。
2. 伴随着社会的市场化进程,经济团体正在介入和扩大自己的养马规模并逐步提升、强化自己在养马业的地位。
3. 历经社会剧变,个人养马者基本上只剩下乡间的农牧民和城市里的
宠物爱好者。
这种变化还在持续进行,预计到2008年前后为农耕生产提供服务的传统养马业会基本消亡,而为体育竞技、休闲娱乐服务的现代马业将初步形成体系。
早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221)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夏、商、周各个王朝的时代,君王依据家族血缘关系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同时又不希望后者拥有过分强大的机动能力而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按照封建等级制度详细制定出什么等级的人群可以拥有什么登记的马。用限制生产规模、养马质量、数量的办法来达到控制等级人群的机动能力的目的。
繁盛时期(公元221~公元907)
社会政治制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央政府集权,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由秦王朝开始,大力发展以军事为主要目的的 养马业。到了汉代,更是为了与外部力量抗衡并扩张疆土,养马业主要成为国力的基础优先考虑发展。为了改良提高中国蒙古马的身体素质,汉武帝不惜发动战争,从国外夺取优良马种,从而开创迅速提高国力的成功模式。唐代沿袭从国外引进优秀马种基因和和舍饲技术专家的做法,使得养马业达到领先世界的辉煌高峰。
衰落时期(公元907~公元1368)
唐末及其后的五代十国长期战乱,破坏了马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中国养马业开始走向衰落。北宋末年推行的保马法等政策法规既减少了国家养马的数量,也损害降低了当时马匹的整体质量。
公元1127年,来自北方草原的辽金铁骑轻易攻陷北宋都城并将
皇帝掳走。逃亡到杭州的南宋曾试图重建养马业,但终因江南水乡湿热,马匹死多生少而放弃。
由于南宋朝延苟安江南长达152年之久,自殷商甚至更早期积累下来的“正统”马业人才及技术经验几乎消失殆尽。不得已,只有通过边境贸易换取部分质量低劣的马匹勉强使用。
晚近时期(公元1368~公元1949)
公元13世纪是游牧文明在全世界耀武扬威的时代。蒙古骑兵纵横万里,横扫欧亚大陆,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就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而言,马和马产业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明代马业的生产由部分组成:首先是国家养马场繁育提供部分马匹,其次由官方督促民间百姓收养生产部分马匹,最后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部分马,以茶马贸易的方式从周边养马民族手中换购。为了组织施行并监督民间养马生产,明政府建立起中国养马史上最庞大的马政机构组织,先后实行过记户养马、记丁养马、记亩养马制度,以及养种马、征驹、寄牧等多项办法,然而缺少引进国外良种和大规模改良的产业模式和环境机制,明代养马生产的马匹数量虽然不少,质量终究不高。
满清是继元之后又一次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领导者素来注重学习汉族文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加上自身对马在国力武备方面的充分认识,清政权围绕如何养马、如何用马等军国大事,制定出一整套严密政策,包括:从法律上独占控制马匹繁育生产权、马匹分配使用权并完全剥夺农耕民族对马匹的生产和使用权利。这意味着最大限度的控制机动力量,
[1] [2] 下一页
超低价代办注册北京公司,服务热线:010-82022548 82022203(北太平庄) 58697855 58697599(建外SOHO)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