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襄垣人做生意就名扬上党,襄垣人独特的赚钱门路也远近闻名。现如今,襄垣的"兔爷"们又把养殖的致富经唱了个"响当当"。
"兔爷"杜晋华的长毛兔让"铁疙凹"变成了"金窝窝" 农民杜晋华是2004年开始在自家院里养殖长毛兔的,从一开始的20组种兔起家,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只,每年最少收入几万元。
杜晋华是西营镇南漳村人。全村人有个共同的祖业,就是生铁铸造,这里的铁火炉、生铁锅等铸造产品很早就名声在外,畅销全县各地乃至周边县区。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减少和工艺落后等原因,"铁疙凹"已经使村民开始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点茫然。
不甘现状,敢于创业的杜晋华,凭着一股子创劲和多年在外做生意的经验,经过市场调查,在自家的院子里养起了长毛兔。不久他就得到了回报,第一年赚了一万多。不过,一年的养兔使他看出要想真正致富还得搞规模化养殖,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04年,在县农经局的扶持下,伊蓉养殖经济合作社成立了。老杜同时也想到了大伙,他把自己这几年的经验告诉了全村人,把致富的"钥匙"交给了乡亲们。一时间,老杜的生意遍及全县,在五个乡镇建起了六个长毛兔养殖基地。现在,他每年仅销售仔兔就收入好几万元,今年又要投资10多万元扩建兔舍,规模还要继续扩大。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以长毛兔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乡亲们又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昔日祖辈们奋斗的"铁疙凹"变成了今日的"金窝窝"。
"兔爷"赵文斌的獭兔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过去,东南上村人也养过獭兔,但不是因为皮毛质量问题,就是养殖成本太高,能赚到钱的人几乎没有。可赵文斌养獭兔却不到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老赵是个有心人,他看到村里先前养兔人相继歇活,于是就埋头看书学报,想了解个究竟。他又是个执着的人,不弄明白永不回头。后来,又联系了几个朋友搭伙,接受先前失败的教训,在2006年
秋天,办起了獭兔养殖场。去年500多只种兔在他的精心喂养下,现在已经近万只,养殖基地多个。看着这雪白的小生灵,他总是骄傲的告诉人们,"獭兔这东西养起来就凭两个字"技术",配种、饲料配置、疾病预防等等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听他的讲述,已俨然是一个专家。
老赵并不满足现在,他说,要走出襄垣占领市场,就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今年,他又投资30多万元,购置饲料加工设备和新建兔舍,正式投产后,加工的饲料不仅供应自己的獭兔基地,还要对外销售。老赵现在的养兔势头,让邻里们佩服,让自己有了赚头,也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兔爷"王文清的肉兔种下了农民的摇钱树 "要说王文清,人家可是个大能人",农民王大爷树起大拇指告诉笔者。王文清前些年就是有名的运输专业户,去年他养肉兔的收入更为可观,邻居们都说他家种了摇钱树。
说起老王那几年跑运输,赚钱那是个利索,多少人都羡慕。如今,运输行业逐渐疲软,老王马上看准了肉兔养殖,就去年多半年少说也赚个十来万。有人问他,挣钱的行当咋就能看的那么准。他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他看准的是肉兔市场稳定,养殖风险相对较小,肉兔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人均每年兔肉的消费量是0.3公斤,与国外最高的3公斤相距甚远。这些话很难相信是从一个农民口中说出的。原来,老王是个平时很爱学习的人,一有时间他总是看些报纸、杂志和农业信息等,尤其是对农业信息他看的最细心。知道了这些,老王的生意经也就豁亮了,他总能赚大钱就不足为怪了。
老杜、老赵、老王这仨"兔爷"都是挣钱的
[1] [2] 下一页
声明:本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